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马蹄学校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做物理实验。张学军 摄
民族教育· 纲领陈述
1·2021年,我们关注的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主题
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100周年华诞这一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这一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这一年,也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一边与疫情作斗争一边推进各项工作。这一年,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与国家的整体教育事业一道,取得了长足发展和骄人成绩。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在讲话中指出“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多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2·建设高质量民族教育体系的五个着力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民族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体系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明确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构建融合开放的“双循环”民族教育体系,兼顾民族教育体系外部与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相融合的“外循环”和内部开放互动的“内循环”,培育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重点着力于民族教育体系建设的方向、主线、结构、影响和公平,是当前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切实促进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建设高质量民族教育体系的五个着力点分别为:一、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的领导,明确民族教育体系建设的方向;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增强民族教育体系建设凝聚力;三、坚持民族地区教育结构优化与调整建设的影响力;五、坚持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并重,增强民族教育体系建设的普惠性。
民族教育·特色典型
1·“张妈妈”和她的新疆娃
12月21日,张秀燕来到天津市崇化中学看望新疆班的孩子们。张勇 摄
“在我给他们帮助的同时,他们也给予我精神上的回馈。我的新疆娃娃们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财富。孩子们是民族团结的使者,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的成长路上,能为他们做点事我觉得很幸福。”说起新疆的孩子,张秀燕一脸自豪。
15年,1万余名在天津上学的新疆孩子得到了她和她的爱心社成员的帮扶;15年,她创办的天津阳光义工爱心社有600多位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参与到了帮扶新疆学子的接力行动中来;15年,她付出的爱心真情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传承和延续。
2·“此心安处是吾乡”——内地新疆高中班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爱国主义讲座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特色校。学校从2006年9月开始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每年接收80名学生,两个班编制。15年来,共有来自新疆的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藏族、达斡尔族等17个民族的1000余名学生在校就读。
内高班学生大多数是来自边疆的民族地区学生,作为特殊的中学生群体,他们除了拥有普通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个性特点。比如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及学习压力的适应问题等。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针对这一现实困境,积极为民族地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抓好心理咨询主阵地,多渠道掌握学生情况;依托心理健康知识墙等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家校联系,做好民族地区学生家庭系统的补位。由此,充分发挥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民族教育·政策动向
1·课后服务特色鲜明,民族地区学校“双减”进行时
壮族彩绣非遗传承人向学生传授刺绣技艺
自中央“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各地各校积极探索落实举措。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丰富,各具特色,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地学校不断尝试探索将各民族优秀文化融入课后服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其中,涌现出众多民族特色鲜明的课后服务。例如,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的高寨苗族布依族乡中心小学成立了民族文化兴趣小组,开展芦笙舞、板凳舞、竹竿舞等课后服务项目。兴趣小组每年不间断招收新成员,让民族文化传承有人、持续发展;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县民族小学,依托均衡发展配备的音体美设备设施,开设彝汉书法兴趣班、手工兴趣班、达体舞兴趣班、非遗文化传习班等。其中,非遗文化传习班的月琴和马布传承教学深受学生喜爱;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的庆乐小学,邀请“壮族三月三”传承人、壮族彩绣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承壮乡山歌文化,手把手带领学生体验传统壮族彩绣,让学生们有机会零距离感受壮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2·内蒙古聚焦学生劳动教育、体育及美育素养
澎湃新闻资料图片
2021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及体育、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一体化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和体育美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据悉,内蒙古在制定《若干措施》中,通过先行探索实践寻找良策。2021年春季学期起,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全区中小学广泛实施学校劳动教育和体育美育“七个一”活动,即“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每周一节特色体育课;隔周一节书法课、每班一个合唱团,每周一次合唱活动;每周一节劳动教育课,每月一个劳动实践日”。同时,通过启动劳动教育教师配备和教研工作、搭建体教融合发展校园足球人才培养直通车机制、实施美育工作五年计划等,为《若干措施》的出台奠定了实践基础。
针对基层实践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内蒙古本次出台的《若干措施》对学校劳动教育和体育、美育工作进行了一体化部署,但各有侧重。劳动教育重在“破题”,构建劳动教育工作新格局;体育重在提质,围绕“教会、勤练、常赛”三个环节全面提升质量;美育重在完善,将改进课程教学,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
同时,内蒙古将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和体育、美育评价机制建设。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把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改进体育评价机制,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到2025年将中考体育考试分值提升至80分。完善美育评价机制,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25年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分值为20分。
新闻来源:
人民日报
澎湃新闻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责任编辑:张瑞雪